学术报道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> 学术报道 >> 正文
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受邀做客太阳集团官网“启夏译坛”
发布时间:2022-11-03     浏览量:次   分享到:

2022年11月1日晚,扬州大学二级教授、博导和博士后合作导师、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、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周领顺教授受邀做客ok138cn太阳集团529“启夏译坛”,为太阳集团官网师生带来题为“译者行为评价系统与译者行为批评关系思维”的学术讲座,系统介绍了译者行为评价系统理论的核心理念与最新研究成果。讲座由ok138cn太阳集团529MTI中心、翻译系组织主办,学院院长刘全国教授主持并作点评,太阳集团官网师生及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300余人线上听讲并与周领顺教授积极互动。

讲座伊始,周领顺教授指出翻译研究需要有大问题意识,只有切实提高翻译批评的操作性,才有可能实现翻译批评全面性、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三大目标。在此目标导向下,周教授认为研究者还应当具备解决问题的大工具意识,即采用“文本——行为——社会”三位一体的庞大“译者行为评价”系统进行研究,该系统由多个分视域和内在视角构成。周教授指出第一大视域为“文本——语言视域”,即“什么原文和什么意义在译文上得到了怎样的反映”,关键词为“原文、译文、意义、忠实”,评价路径为“以求真于原文语言意义为中心,求语言之‘译’,分析译文的‘忠实’度”;第二大视域为“行为——文本视域”,即“什么意志通过什么行为作用于文本,译者是‘译者’”,关键词为“译者、意志、行为、文本”,评价路径为“在求真于原文意义基础上求‘用’,描写译者‘求真’‘务实’行为的合理性和翻译的社会性”;第三大视域为“行为——社会视域”,即“什么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;译者身份发生变化”,关键词为“意志体、行为、社会、效果”,评价路径为“结合‘译’‘用’事实,分析译者等意志体行为的合理度和翻译社会化务实的程度”。三大视域递进循环,最终回归翻译研究本体、翻译实践之根和翻译评价的出发点上。

基于该评价系统,周教授提出,在翻译内评价维度层面,应实现语码转换维和意义再现维;在操作研究层面,应从“文本维”、“行为维”、“社会维”这三维进行实践操作。他认为,开展评价的操作性研究,是推动实践和理论进步的关键,也是增强客观性和学术含金量的关键。周教授指出,译者行为批评性研究讲究动态关系研究,与传统上的静态文本研究有本质区别,其具有两大优点,一是体系化特征明显,二是目标指向性明确,主要表现于宏观三结合(即理论、时间、评价三循环)、路径三结合(文本与人本、译内与译外、静态与动态三交叉)和系统三结合(文本、行为、社会三递进)。进而,周教授“以人为本”看问题,从译者行为评价系统深入浅出分析了许渊冲、葛浩文和钱钟书三大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。除此之外,周教授对文化“走出去”这一命题提出了三点见解,他认为图书借阅量是文化对外传播的第一步,观点引用量是第二步,读者调查面是第三步,层层递进,才能实现文化从“走出去”到“融进去”。

在互动环节,周教授鼓励青年学者应在系统中看问题,这样学术成果产出才能具有连续性,才能助力个人专业深层次发展。

讲座最后,刘全国教授对周领顺教授的学术报告给予高度赞赏,称其为“一场内容充实的学术盛宴”,认为该报告极具思辨性,发人深思,不但为与会师生呈现了兼顾内部与外部,文本与人本,动态与静态的高纯度理论体系,更为翻译学界贡献了兼具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理论。他希望在广大学人的共同努力下,中国的翻译理论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。

周领顺教授是译者行为研究领域的开拓者,首创了“译者行为批评”理论,其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:语言学研究和翻译研究。在语言学研究领域,周教授主要研究框架语义学;在翻译研究领域,周教授主要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。两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均由高层次社科基金项目、标志性研究成果以及省部级直至国家级科研奖励作支撑。


(图文:卢婉莹、石亦洁,审核:王西强)